http://tw.anyelse.com/article/18955.html
看到這篇文章,稍微搜尋了一下,又看到下面這篇
http://big5.qikan.com/…/big5/m.qika…/ArticleContentNew.aspx…
文章裡其實不少想法或做法都和我蠻一致的,我倒覺得不一定是30歲,那只是個代稱成熟的時間點。重點在於自己是不是準備好進入婚姻或者準備好擔任雙親的腳色。
我覺得符合的地方有
1. 釐清自己的擇偶條件,先了解哪些對於自己來說是必要的,哪些是欣賞的加分題。觀察人除了看對方怎麼和你相處以外,也要看看對方怎麼和他的朋友、你的朋友還有你們一起新認識的陌生人如何相處。
我自己是從前男友身上學到了,看一個人的家庭背景,不是只有看家世。家世固然重要,家庭氣氛好不好、幸不幸福是更重要的。在愛中長大的孩子,會學到愛人的能力。
2. 不要等要主動。這對我來說並不困難,買賣不成仁義在,單身多認識新朋友、多約會不同的對象是個很愉快的探索旅程。
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,把和自己的關係處理好,才有能力去處理和別人的關係。要找到Mr. Right,自己也要是Ms. Right。要能和自己相處愉快,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才會有能力去愛別人。很多時候,很多人急著從一段關係跳到另一段關係之中,卻始終沒有面對自身的問題。這造成了一直輪迴的不幸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。
只是,基於生物學的角度,35~40歲生育的風險是相對較高的。包含親代和子代的風險都是,但一切都是機率問題。如果多這幾年,會讓人甘於擔任母職的腳色且提供更多資源,也未必就弊大於利。
#個人想法
#關於愛
#婚姻這件事